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海外共享出行战事正酣:Lime CEO创业后瘦了50斤

04-19 IT文章

跟创业前相比,孙维耀瘦了50斤。这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期。同样超出预期的,还有公司的发展速度。

孙维耀是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Lim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在过去两年里,公司搬了5次家,办公室面积也从200平米变成了2000平米。

2017年,Lime创立于硅谷,在过去18个月里完成约7.7亿美元融资。最新的融资进展是,2019年2月,Lime获得由A16Z、贝恩资本、富达投资、谷歌风投等领投,谷歌母公司Alphabet、DCM创投、GGV纪源资本、新加坡主权基金GIC等老股东跟投的3.36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达24亿美元。

作为曾经百事公司的产品与营销经理,36岁的孙维耀现在经常打一个比方,卖汽水是很好玩的,但是用一个高科技的产品改变世界,要更好玩一点。不过这个科技产品所涉及的价值链条其实非常长,从生产、研发、国际物流,到仓储、运营、本地的PRmarketing、政府关系,再到维保、回收,还有软硬件结合、物联网、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很恐怖但是又让人很兴奋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当国内共享出行公司们经历被资本裹挟、过度竞争、海外市场收缩的阵痛后,美国的共享出行公司也在迎来一场资本大战和海外扩张战争。

跟Lime一样,电动滑板车初创公司Bird也成立于2017年。据公开资料,Bird公司创始人兼CEO TravisVanderZanden曾在共享出行平台Uber和Lyft担任高管。在2018年年中完成由红杉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后,Bird估值也高达20亿美元。2019年年初有媒体报道称,Bird正在考虑再进行数亿美元融资。

而在美国市场,除了Bird,Uber和Lyft也已经开始试运营电动滑板车。事实上,Uber也是Lime的投资人,也将Lime作为潜在的交通选择整合进自己的APP,双方亦敌亦友。

这场战争背后,跟中国同行们一样,如何盈利也是让他们焦虑的问题。孙维耀表示,盈利性同样是Lime的一个核心内部KPI。“有那么多钱可以带来增长,但如何能够带来有序的增长是很重要的。”孙维耀说。

如何盈利?

2016年,受到国内共享单车的启发,时任昆仲资本投资总监孙维耀和昆仲资本管理合伙人鲍周佳(现为Lime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希望在海外投资一个共享单车项目,并花了大概半年时间进行调研。理想中的团队,应该能利用中国的供应链供给全球运营,能打通海外的政府关系。但他们没有找到。“后来我们就决定,与其说找一个团队不是那么确定地去投,不如更有把握地把它做成。”孙维耀说。

左为Lime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鲍周佳,右为Lime联合创始人兼CEO孙维耀。来源:被访者供图

左为Lime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鲍周佳,右为Lime联合创始人兼CEO孙维耀。来源:被访者供图

2017年1月,Lime创立之初,推出的是共享单车。当团队决定从共享单车跨界电动产品时,他们在董事会上遭到了拒绝和反对。在反对者们看来,一方面,Lime自身的自行车市场很不错,另一方面,国内ofo和摩拜正如日中天,Lime没理由换方向。

但团队顶住压力,转口称测试。“最后发现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更不一样的世界。”2018年1月,Lime推出共享电单车,2月推出如今的主要产品共享电动滑板车。现在,90%以上是电动产品,且以滑板为主。

相比国内共享单车,Lime有更高的定价,解锁电动滑板车是1美元,每分钟骑行单价为0.15美元。以Lime用户的平均里程1.5公里到2公里计,客单价约3~4美元/单。这个单价在国外,近乎一趟公交车或地铁的价格。孙维耀表示,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目前Lime已经有很多城市是盈利的,“在未来,在今年我们相信会看到更多的城市盈利”。

GGV是Lime的投资方之一。在GGV管理合伙人童士豪看来,不管是打价格战、增加用户,或者是靠运营能力跑得更快,共享短途出行的盈利问题终究要回归到运营和产品。

在孙维耀看来,电动滑板车实现盈利的关键点有三个。第一是频次和客单价,另外两个关键点,则是折旧和运营费用。

降低共享电动滑板车的折旧,意味着延长滑板车的寿命。但相比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的寿命通常要更短。此外,有别于零售版的电动滑板车,共享滑板车对防震、耐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孙维耀称,Lime的滑板车保持三到四个月一次大迭代的节奏,目前已经推出第三代产品,其生命周期预计可达到6到9个月甚至更长,而团队的目标是在第四代产品之后,可以做到9到12个月的寿命。

运营同样是难点。在童士豪看来,共享电动滑板车对运营能力的要求,比一般出行业务还要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