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对话5家顶级基金:股权投资大平台机构的坚持与谋变丨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未来峰会`
4月25日,由36氪主办、联合科技部中国风投委、中国 母基金联盟协办的中国基金合伙人未来峰会在北京举行。
当下,中国一级市场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经历了创投市场的狂飙激进后,诸多挑战让所有人必须重新定位自身与未来的关系。过去10年,GP、LP联手创造了巨大价值、也获取了超额回报。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在此次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未来峰会期间,他们分享了洞察趋势、掌握制胜之道的观点与方法,以期共同探索在新周期里如何共赢、共生。
平台型机构是如何穿越周期的?科创板将对VCPE行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投资的主赛道是什么?就以上话题,36氪投资报道总监洪鹄对话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浦晓燕、IDG资本合伙人李骁军、元禾辰坤母基金合伙人王吉鹏、中国国新科创董事总经理欧文志,以及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副总经理张楠。同时,对于具备“中国特产”色彩的机构平台化问题,以上嘉宾也分享了各自观点。对话要点如下:
基金扩张是为了追求更大影响力,但也要尊重原有基因;
基金如何能避免“绝种”?需要不断迭代内部企业文化来顺应变化;
“募资难”对大机构的影响更大,但有助于优化LP结构;
科技创新、大数据和产业相关投资,可能是未来投资最大的主赛道。
平台型机构的边界在哪?
36氪:在座的各位都不能用简单的FOF、VC、PE来形容,在各个领域大家都有资产配置,这种全产业链、全链条投资似乎是国内资本市场一种典型现象,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相比之下美国基金的边界会更强。大平台是无限的吗,它的边界在哪?
浦晓燕:大平台的边界是不是可以延伸?我觉得要看是不是有内在的基因。红杉中国从早期投资开始,逐渐向成长期投资扩张,已经覆盖了种子期、早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二级市场投资和母基金投资,建立了全产业链投资生态。红杉中国平台化发展的路径和红杉美国的发展路径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全链条的投资模式,是基于我们早期投资的基础。有早期投资基因的基金,在向前或者向后延伸的时候,成功率会更高:是从1到100而不是0到1的过程。
另外,平台化的初心不是要赢家通吃,为做大而做大,而是如何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就是LP和创业者。
创业者往往对两类投资人印象深刻。一类是最早的投资人,另一类是给他帮助最大的投资人,红杉更希望通过全链条的服务,既陪伴创业者走过最初的关键阶段,也是创业者最认可的持续输出价值的投资人。对特别优秀的创业者提供持续的支持,这样他们就不用花时间在融资上,而把精力专注在企业发展上。如果只有早期投资,基金影响力在企业成长后期可能会变弱,但当你有多个不同的产品类型时,就能够服务创业者的不同阶段需求,持续帮助他们,影响一定是最大的。红杉的理念就是成为高速成长的伟大公司最早的、最重要的投资人。
李骁军:我觉得基金在扩张时首先要考虑清楚两点:
一、有没有机会?为什么说美国基金行业的界限相对清晰,因为别的领域已经有玩家在初步启航了,大家都是看风险评估的。
二、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儿?如果你跨越完全不同的象限,未必符合你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和红杉刚才分享的想法比较接近,我觉得平台化发展是比较自然的。包括吸引人才上,结合你本身的能力再去吸引人才,把未来想尝试的逐步尝试,我想这肯定不是一个很盲目的过程,更多的还是怎么能更好地服务创业者,更好地服务LP。
王吉鹏:我们看到过去确实有些基金用几年就做到了“从1亿到30亿”,很多美元更习惯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控制一定的规模,边界划分得比较清楚。但也有一些美元基金在创新,比如vision fund已经一千亿美金,之前大家都没有想到过能做千亿美金体量的基金。逻辑上,我觉得大家还是在追求影响力,但你掌握了更大的影响力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从基金自身作为一个管理公司的本质来说,它同样是一个公司,面临人员的扩张、管理能力的迭代,也会面临企业生存发展时同样的问题。可能表象上看上去通过管理更多的基金、切入更多的品类,但是核心点还是说要问你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当自己的能力到了后再去扩展。我一直说钱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的能力资源到了,你才可能会做更多的事情。当然了,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加持,你有好的品牌,招人、融资,以及资源上也会有一定的优势。
组织效能如何适配平台规模增长?
36氪:做大平台肯定要面临更大挑战,对于机构组织效能的要求可能是指数级别的增长,如何才能让组织效能与基金变大同步?
欧文志:中国国新下面有五大板块,其中之一就是基金,我们从战略新领域布局了超过5000亿的基金。今年还会陆续成立包括黑马基金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