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我放弃了年薪六十万的宣传公关工作,去卖保险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犀牛娱乐,作者 | 岛主,编辑|夏添
关于影视行业的宣传营销和市场公关从业者,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发展路径,即:乙方-甲方-自己干or乙方-甲方-保险-微商。
前不久一篇题为《影视寒冬下的行业众生相:宣传总监跳槽卖保险》的调查报道刷爆了不少影视人的朋友圈,很多人霍然惊觉:“难怪身边很多做宣传营销或市场公关的同行不见了,原来有的是转行去卖保险了。”这些离开圈内的人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
犀牛君的朋友圈中就有多位转行做保险的前宣传或市场公关从业者,她们的特征比较类似——都是女性,年龄基本在30岁以上,都有了孩子,甚至很多都是休完产假就选择了转行。
实际上在她们若干年前进入影视行业之初,对于未来同样是有着无限的期望和憧憬,但随着职位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职业路径也到了瓶颈期,这使得她们不得不做出改变,进入到一个从未探索过的领域。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面对生活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争议,但犀牛君在与她们交谈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那种认真与坚定。本文选取三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前宣传营销或市场公关从业者,听她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文中部分接受采访的人员为化名)
阳阳:转行做保险后,别人都说我气色好多了
上午九点多,北京友邦保险楼下的咖啡厅已经人满为患,有的在电话中和客户高谈阔论,有的在对着电脑上的数据焦急地修改方案,有的则聚在一起讨论,兴奋之余还会传来掌声。犀牛君就是在这里见到了刚刚结束晨会的阳阳。
阳阳是北京人,转行做保险刚刚三个月的时间,在约定见面之前我们加了微信,从她的朋友圈可以看到,每天发的五六条动态当中,一半是关于孩子,另一半则是关于保险的内容,这似乎也就是她目前生活最重要的两部分。
阳阳之前是某影视公司的品牌市场部总负责人,之前每天要为各种公关事宜焦头烂额的她,现在的生活变得线条化了很多:每天来公司打卡—约谈客户—下班回家,周三这天早上是每周固定的千人晨会,可能会格外忙一些,其他时间都不算太紧张。
谈到转行后的心理状态,阳阳毫不犹豫地笑着说:“非常好,幸福感很高,之前同事见到我都说我气色好多了。”在她看来,至少个人休息方面改善了不少,之前做市场工作的时候每天睁开眼就是上班,闭上眼才是下班,全天,不,应该是全年无休,现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阳阳家从爷爷那一辈就是做金融的,但她觉得自己比较另类,之前做了17年广告的她,基本每天都在和KPI、评估这些事情打交道。虽然家在北京,生活压力并不大,但阳阳同样对生活有着焦虑和担忧,她对于年龄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感折射了身边的一群人。
很多问题纷至沓来:孩子马上上学了,接送辅导怎么办?自己年龄大了,如何与年轻人竞争获得更多机会?自己已经做到了总负责人,接下来在行业里的路该怎么走?这些现实性的困惑她不得不考虑。
3年前阳阳的母亲由于癌症去世,对她的触动很大。那一年她看到了生活中很残酷的一面,她们选择了最好的医院,光是医疗红包就花了十几万,但仍旧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这令她对医疗制度和保障体系产生了质疑。
这个时候,她意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性,并为她之后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1、为了“平衡”和“空间”,我才决定做保险
在阳阳看来,自己的转型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早在2006年,她就曾经听过友邦的课,对于保险这一产业有所了解并心存好感,所以此次离职后,她毅然地选择了保险行业。
阳阳的家里人没有太反对,但也并未给出足够的支持。他们倒不是觉得这份工作不体面,而是怕阳阳在业务上被拒绝太多,心里受到挫伤。朋友们则惊讶于阳阳对新工作的投入之快和主动性,毕竟很多做保险的人都是“被动选择”,往往迫不得已才会进入这个领域。
但阳阳保持了自己多年来一贯“敢想敢做”的作风,她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了对于保险的学习之中。保险的技能属性与之前的阅历、经验都无关,它需要员工推倒重来,开始新的积累,边做边学。
“我既然走了这条路,就是我爸+我老公+我家所有亲人都来拉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他们要么等着我的好成绩,要么等着我头破血流意识到问题,就这两个选项。”阳阳坚定地说道。
“平衡”和“发展空间”是阳阳认为保险这份工作能带给自己最重要的两大属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345.html
- 上一篇:中国网吧20年往事
- 下一篇:从瓜子身上大赚一笔的58,转身塞给了优信一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