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何再造一个维基百科?
书航6 月11 日发于北京
在我们熟悉的中国互联网,有不少互联网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需要全体人民为他们付出管理成本,共享单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另一些则是在发展初期没有顾虑到社会成本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补课”的方式,弥补自己以前亏欠的社会管理支出,例如字节跳动和Facebook 都不得不加强了人工审核力量,以治理对产品的滥用行为。
这些都可以称为技术发展中的“负外部性”:原本你情我愿的双方互利的交易过程,对第三方造成了额外影响。具有负外部性的交易会减少全社会拥有的福利。
但是,像维基百科(Wikipedia)以及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这样的公益服务,则是在为互联网贡献着公共服务,而自身则因为理念的因素而不计成本地付出。
都在说“科技向善”,维基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产品看来是这一目标的顶点,比任何“不作恶”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如何让这样造福社会的“正外部性”产品多一点,再多一点?
|橘生淮南则为橘
维基百科是一本“自由的百科全书”,由全球各地无私的编辑者,在一个基本严谨的组织架构下,付出义务劳动贡献而成。其服务器、开发、运维等成本则通过网上捐助覆盖。
据官方介绍[1] ,维基百科是全球第五大网站,每月为4.5 亿用户提供服务,页面浏览数以十亿计。不过该网站只有350 名全职员工,它们通过强调运营的高效率和非营利性向捐助者证明其付出物有所值。
但除了这些员工之外,全球70000 多名志愿者才是编辑网站内容的主力。每个月,全球用户通过10 多亿个终端来登陆维基百科获取信息,每分钟维基百科上的内容会被修改350 次。(2016 年数据[2])
谷歌在众多搜索结果的右侧,放上了维基百科的解说链接,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查询词的含义。作为未来世界的流量入口之一,谷歌语音搜索产品“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也大量引用维基百科回答人们“什么是……”之类的问题。
谷歌还在YouTube 的某些视频下,放上引到维基百科的链接,告知视频是关于某个正进行的新闻动态、历史事件(比如9/11 恐怖袭击)或来自某国的官方媒体,或得到政府资助等。[3]
这样看来,维基百科在谷歌产品中,起到了百度百科在百度搜索产品中一样的作用。
互联网档案馆保存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90 年代中期开始的众多全球网站的网页内容之外,也有专门保存CD-ROM 光盘镜像、旧版主机游戏、电视新闻节目等内容的分区。
站内还有一个专门的分区[4] 存储了2001 年9 月11-17 日一周内美国境内能接收到的主要电视台,包括世界各国的国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内容,可以带人们重回袭击现场,堪称美国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过,互联网档案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对已经或即将逝去的内容的保存工作。它们在去年6 月500px 网站决定删除采取“知识共享”(CC)免费协议的照片时赶着备份了一部分[5],在去年底Tumblr 要删除所有色情内容之前也备份了一些[6]。
曾有媒体质疑,维基百科被谷歌大量使用,但谷歌并没为此充分付费。
不过,谷歌以每年100 万美元左右的捐赠额度,已经成为对维基媒体基金会贡献最大的捐赠者之一。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它们与谷歌的关系是所有硅谷大公司之中相对最好的。[7]
比这更值钱的是维基百科内容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高曝光率。它们基本不需要花钱宣传推广自己,成为保持维基低成本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与此类似,互联网档案馆也不必以一己之力负担所有运营费用。2014 年8 月,该档案馆部分数百万张历史图片迁移到曾在雅虎旗下的图片存储网站Flickr 保管。[8]
就这样,完全公益性质的互联网服务和手握流量资源的商业巨擘合作,实现了共赢和循环生态。
维基媒体基金会有百科之外的多个项目,其中WikiData 提供计算机能识别的,结构化的人类知识图谱。[9]
因为目前机器学习还不能按照人类基于逻辑的方法来“思考”,这些知识谱系对于Alexa 等语音助手产品将非常有用。
可见,下一代互联网入口同样少不了维基的贡献,和与巨头间的互利合作。
|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国内,维基百科的对应产品——百度百科并不能做成一个只需由网友自发维护和捐助,就可以正常运行的环境。
事实上,百度为维持百科的正常运转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因为是最终责任人,而一直承担着“虚假信息”等监管漏洞的批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4186.html
- 上一篇:花旗预测阿里巴巴在港上市将提振港交所成交量
- 下一篇:我估计中国人吃不得人造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