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中国人吃不得人造肉
01
在人类一步步对抗上帝原力的故事中,“人造肉”应有其名。这个故事,有一个悲伤的开始。
1912年,法国生物学家亚历克西·卡雷尔将鸡的一块心肌组织放在营养液中,这块组织持续跳动了20年。
这一神奇的实验,给医学界带来了新的灵感。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在二战中饱受摧残的荷兰医生威廉·凡·埃伦,由于自己特殊的经历,加上悲天悯人的性格,开始真正尝试在体外培育肉。此后20多年,他孤独地把自己的一切都押注在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上。
事实上,最早把培养实验室和“吃”联系起来的人,是丘吉尔。
1931年,还没走向成功的温斯顿·丘吉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50年后,我们将不再为了吃鸡胸肉或鸡翅而愚蠢地养一只鸡,可以在适当的介质中培养需要的部分。
一语成箴一般,1981年真的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那一年,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小鼠胚胎干细胞并建立了体外培养条件。这些干细胞可以无限地分裂,也可以分化为许多组织。荷兰医生看到了希望。
1999年,不知是不是受到丘吉尔那句话的影响,威廉·凡·埃伦医生从医学界调转船头——凭借“运用细胞培养法进行肉类工业生产”,他获得美国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由于美国宇航局的参与,加上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组织的推动,人工培育肉成为一个关于未来的议题。
201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博士,终于在全球首次成功培育出了人造肉。人造肉第一次从科幻变成了科学。
2013年,马克博士创立了Mosa Meat公司,开创了试管肉行业。同年,在实验室,马克·波斯特把培养皿中所培育的造价33万美元的人造牛排送入烤盘。对于“人造肉”而言,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此刻,这块“肉”的商业旅行才刚刚开始。非到此时,人们不会发现,“人造肉”及其背后的概念股何止是“肉”,简直是坦克。
图片来源:网络图库
2019年5月2日, Beyond Meat正式挂牌上市,股价当天大幅暴涨了163%。回顾其上市以来的26个交易日,Beyond Meat最新收盘价较25美元的发行价已经累计飙升近6倍。
在此之前,另一家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已走在前列。它与美国快餐巨头汉堡王达成合作,在2019年底前,汉堡王将把“人造肉汉堡”推广至全球7200家门店。
国内也无名风起,A股新兴概念人造肉概念股:哈高科、双塔食品、丰乐种业、维维股份等多股涨停。
实际上,此时在市场上表现强势的“人造肉”,已经和丘吉尔的预言发生了一些不同。
2013年的那块天价牛排,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细胞,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增殖的“试管肉”,是有如上帝般的艺术创造。而市场主流产品,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制造的,模仿真肉质感的“素肉”。
占据97%以上市场份额的11家“人造肉”企业中,有7家的产品,是植物蛋白肉。但因为素食主义、政治正确、时尚……“素肉”快速地受到追捧,赚取大量的资本。
可谁都明白:技术远未到家。一旦舍本逐末,“人造肉”本身就已经埋下一些原罪了。
02
在美国超市,植物蛋白类的“人造肉”的价格,较传统肉类贵20-50%。算入摩尔定律,普通消费者真正吃到普及的“人造肉”,还需要至少20年。
即便如此,你不得不承认“人造肉”对商人而言仍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据相关数据,截止2018年底,全球肉类市场规模为1.4万亿美元。作为传统肉类的替代品,肉类行业破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给予了“人造肉”足够大的市场。
有分析预计,五年之内,“人造肉”行业的规模将增至100亿美元。
但是,别忘了,说来说去。这是一块你放进嘴里的肉。那么,这块肉好吃吗?
图片来源:m.699pic.com
翻开“人造肉”的新闻看来看去,私以为最有趣的还是国外的创业大佬们,为了说圆这个故事(或者,这是他们的真实看法?),在品尝人造肉的时候溢出的反应:
“难以想象这不是一块鸡肉,它真的太像了。”“很好吃,和真的鸡肉没什么太大的不一样。”
比尔·盖茨咬了两大口Beyond Meat的人造鸡肉卷,他评价就是两个字:惊喜。
再深挖一下,你就会发现,奇怪,市场回应很少。资本已经甚嚣尘上,这个现象令人费解。有国内知名视频博主体验了一把人造肉:在真正的牛肉饼和Beyond meat生产的“牛肉饼”面前,他的猫选择了避开了所有的,“错误答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