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掘金夜经济的“新姿势”
文|柳牧宗
近两年来,夜间经济成为许多城市竞相追逐的蓝海,上海、天津、杭州、青岛等城市纷纷将其列入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所谓夜间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
提出这一新型经济学概念的伦敦,向世人展示出夜间经济的巨大魔力: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已成为英国的第五大产业。其中,首都伦敦提供了1/8的工作岗位,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亿英镑。
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及城市规模,夜间经济蕴藏着万亿商机。据商务部一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晚上18到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
北京王府井每天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集中在夜晚,深圳夜间服务业体量占到行业一半,成都2/3的餐饮产值来源于夜间经济……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正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夜间经济可以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消费,并拉动就业、带动创业,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同时也体现出其现代化水平与消费繁荣指数。
北京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1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 ”,为北京开展“夜经济”撕开一道口子,近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则为这座城市绘制出一幅清晰的“夜经济”蓝图。
那么,北京发布的《措施》都有哪些看点?中国各城市夜间经济魅力何在?借由其他城市经验,北京夜间经济“出路”又在哪里?
解读北京《措施》,多地“不夜城”经济各具特色
《措施》提出,北京市计划到2021年底,在前门和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打造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在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等多个区域,打造首批“夜京城”商圈,在上地、五道口回龙观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上述举措,将进一步培育引导夜间消费需求,激发夜间经济新动能。
同时,北京计划推出1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培育16区特色精品夜市,对符合条件的24小时便利店予以资金支持,以此满足城市居民及时性的夜间消费需求,带动区域性“夜经济”发展;推动中心城区4A级以上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延长开放1到2小时、继续扶持24小时实体书店、对全市3000座以下的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比例的低票价补贴等,通过布局旅游、文化等消费场景,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夜经济”。
此外,也将升级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包括在“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周边,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重点区域的夜间车辆调配,延长部分地铁营运时间等,最大程度保障夜间消费人群的交通需求。
综上,从创新丰富多元的夜间经济业态,到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再到提高城市配套管理水平,北京“夜经济”生态圈呼之欲出。
据钛媒体了解,在北京“夜经济”蓝图绘制好之前,已有多座城市入局,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5月,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市区夜间经济的实施意见》,成为首个专门出台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城市;2006年6月,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发布了《杭州市夜间娱乐休闲生活发展报告》,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推动夜间旅游休闲发展的序幕。进入2014年,重庆、宁波、南京、西安、成都等地密集推进夜间经济政策,以拉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见下图)
由于各城市文化、地域之间的差异,其“夜间经济”业态也不尽相同,如上海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一批夜生活集聚区;天津通过发掘戏曲、快板、相声等特色文化,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等,依托城市文化特性衍生出的各种夜经济载体备受消费者青睐。
尽管部分城市夜间经济独具特色,但总体上仍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城市夜间消费仍旧以餐饮、购物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消费模式。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加快发展夜间经济的举措,有望带动国内诸多城市涌入这一赛道,从而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文化消费繁荣北京“夜经济”
根据《措施》,以及基于各城市“夜经济”特色,北京将会产生哪些令人关注的夜间经济业态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