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踏上新消费的滔天巨浪?
几天前,雕爷一篇讨论「新消费巨浪来了」的文章,直接刷爆朋友圈。
他还重点提到:这次机遇,三十年一遇。
相比于知道机遇,我们更需要知道:「如何抓住机遇」。
1、
消费品创业:
三十年一遇的大机会
实体经济增长稳健
,
泡沫少、抗经济周期
消费品领域创业,并不像互联网创业那样大起大落,一下变成独角兽。实体经济领域的创业,增长曲线比较平缓,不是很陡峭,但好处是比较稳健。
就拿小米生态链企业为例,基本营收上亿是个基准线,十亿以上的企业也有很多,整体营收比较稳健。
再看国内的一些上市公司,比如我们平时吃的榨菜,涪陵榨菜的净利润非常高。再看平时我们吃的鸭脖子,像周黑鸭、绝味鸭脖这些企业,这些品类冠军型的企业基本上营收都在几十亿。
再看美国,以丹纳赫和宝洁这两家巨头企业为例,丹纳赫的股票从1979年至今持续稳步上升,这家公司是做工业品的,比如像牙科设备,检测设备非常稳,它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宝洁也是一样。
刚需型的产品,抗经济周期能力很强,毕竟经济再差,老百姓的吃穿住行这些基本需求依然存在。
不要害怕经济形势不好,只要你能做出好产品就会有市场。实体经济发展很稳健,抗经济周期性很好,而且它很容易形成一个规模经济的效应。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要用好产品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或者美好生活需求」,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老百姓需要好产品,所以只要你能做好产品,就有机会。
以我们日常用的毛巾为例,以前我们家里的毛巾可能会用两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批毛巾至少用1年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现在再看,我们发现毛巾已经细分出很多类目了。
比如像运动速干巾,运动完以后迅速就能变干;还有女生用的干发巾、棉柔巾以及随身带的压缩巾等等。
这种变迁的核心是:从粗鄙到雅致。
我们相信中国整体的消费和生活状态,未来会向长三角地区靠拢。有网友调侃上海人民看其他城市的人感觉都是乡下人,某种角度是有一定道理的,上海人民的确生活更讲究些,整体上我们全国各地其他区域会跟长三角看齐,长三角会向日本看齐。
中国的精髓实际上是雅致,如果你能做出雅致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雅致,市场机会就一定存在。毛巾这个产品上有机会,其它领域也皆有机会,因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渠道竞争白热化,
渴望差异化好产品
渠道核心三件事:
卖给谁?
怎么卖?
卖什么?
卖给谁和怎么卖,现在互联网线上形式众多,社交电商、精品电商、微信小程序等等,线下渠道与线上融合的新零售也发展迅速,渠道在卖给谁和怎么卖方面,已经属于白热化竞争的状态。
最后企业可能就只是卖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产品端的差异化。
渠道渴望差异化的好产品。
举个例子,我们孵化的小光仙团队,这个公司的创始人邵晓宇曾是小米的员工,之后创业做了一款眼纹抚纹仪,红光技术配合水凝胶眼贴,针对都市女性。
差异化的好产品,渠道争相合作。在这一轮渠道方和产品端的博弈中,以前都是渠道为王,但如果产品方拿出差异化的好产品,就能够反转这种权利关系。
渠道白热化态势下拼的是供给侧,也就是产品端的能力。
品牌更替期,
创业者有机会逆袭
目前市场处于品牌更迭期,也即是本土品牌取代洋品牌,本土品牌里边的年轻品牌取代老品牌。
如果你是个老品牌,跟不上年轻的90后、00后消费者的步伐,可能就会错失市场机会,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因为90后00后不用以前老品牌,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你能抓住年轻人的心,符合他们的消费观念,你就有机会,这样的品牌更迭期也可以说是属于「造反有理」的时代。
我们很尊敬第一代的企业家,改革开放初期创业非常不容易。但是大家评估一下这一代企业家的年龄,基本上处于60上下。一个60上下年龄的长辈去理解90后,可能非常困难。
品牌更迭期,初创企业有逆袭的机会。
制造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代工企业有基础
中国跟美国相比较的优势很明确,就是我们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有赖于我们的代工生意。
比如富士康,富士康的很多高管出去之后自立门户,因为拥有富士康的理念,给苹果做过代工,自己办厂做得也很好。这些工厂不仅能用制造电子产品的精度来制造家电产品,还能将你的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进行优化,这样的工厂其实不在少数。
消费品创业在中国是大有可为的,这些制造业基础对我们消费品创业也大有助益。
2、
如何抓住消费品创业的大机遇?
做爆品没有捷径,
打磨好产品最重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