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雷军们膜拜的Costco,真的没有破绽?
撰文 | 房煜 虎嗅网主笔
题图 | 虎嗅拍摄于上海
很少有一家零售商能够像Costco这样,如神话一般存在。和董明珠续约赌局的雷军、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都公开说过它是自己的导师和学习对象。如今这串名字又可加上一位。虽然第一天Costco在上海的营业被中断,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当晚一篇《致敬Costco》,又把“向Costco学习”的运动推向新高潮。第二天,Costco恢复营业,采用了限流每天进场2000名的措施,仍旧有不少人清早起来排队。
Costco值得学习吗 ,当然值得!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大佬对Costco趋之若鹜。两个原因:
第一,Costco用个位数的低毛利率,净利率不超过2%的财务模型遍布世界多个国家,有其门道。简单说Costco确实不赚商品的钱,从根本上摈弃了赚取进销差价、高买低卖的朴素也是普世的商业规则。它靠会员费获得超过50%(注意不是全部)的营收贡献,用最时髦的话说,这是真正的经营用户。正符合当下互联网行业特别是电商对于零售业的改造思路,怎么不令人兴奋?
第二,可能没有人愿意拿到台面上说的,Costco在核心品类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端的霸气,是多么让人羡慕啊!中国企业家当中,有称王称霸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吧!只是这个东西没有人会公开说,口头上大家都在讲服务消费者。
现代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20年(以大卖场业态在中国铺开为标志),业内最头疼的痛点是什么?至少零供关系恶化是令人绝望的一个。任你政府出面、农超对接也好,新零售也好,中国的零供关系现在有了多少本质变化?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错综福州的供应商网络是任何零售商也不敢轻视的力量,如何处理和他们的关系,也是不可回避的本土化命题。Costco的出现,则让中国一线的零售商品牌,看到了扬眉吐气的希望。
8月27日Costco上海门店中午12时的情景。
但是,商业世界从来不存在神话。足球世界有句话叫大热必死,虽然死法经常诡异的超乎想象,比如连续三届世界杯卫冕冠军小组出局。但是说明冥冥中,这世界自有其规律。
比如很多媒体说,Costco厉害啊,因为你看上海大妈都抢疯了,好在上海人民素质高,只吵架不动手。但是我们都知道开业大促必然带来非常态的疯狂。历史上超市促销因为哄抢食物油,推倒货架砸伤顾客差点出了人命,据说是发生在刚刚进入中国的家乐福,但是不久前家乐福还是黯然卖身。一位零售业从业者看到Costco的鸡蛋促销活动,昨晚吃惊的对虎嗅说道:“我想不到在Costco身上,20年前零售业就在用的促销方式,又重现江湖。”开店当日30枚60克鲜鸡蛋,每盒售价21.9元。
再比如,媒体同行说Costco在美国把沃尔玛都打得落花流水。这未免以讹传讹。沃尔玛直到最近还是财富世纪500强第一名,而且你把山姆会员店放在哪里了?据说今年年初,沃尔玛山姆总裁文安德在自家卖场巡店时,看到一个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同行身影,这并不是以身材高大著称的肯德基中国教父苏敬轼,却是他的中国台湾同乡Costco亚太区总裁张嗣汉。当时,计划中的Costco上海闵行店与沃尔玛山姆一家门店相距不算太远,因此总裁亲自出马打探敌情。连Costco都没有不把山姆放在眼里,媒体何必替它说大话?
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或许是:在世界零售第一品牌沃尔玛的商业逻辑里,所谓的低价或者平价,与为中高端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终究是一个起点的两条分叉线,最终会渐行渐远。因此沃尔玛会有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两种业态并行于世,对应两种有重叠但是终究走向差异化的需求。
Costco模式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如何把这两者统一的?具体到上海,Costco能否用自己熟悉的美国模式,来征服日益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
并非全场低价
前天虎嗅关于Costco的文章发表后,收到很多业内人士的反馈。其中一位零售业高管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对于Costco这样主打低价格的超市,本来就没有必要花太多心思在服务和体验上?
正如Costco高层所说,我们不会设置工作人员在电梯口为你按电梯,但是我们会为你提供价格更为实惠的商品。低价确实是Costco的标签,包括业内盛传的毛利率不得高过14%,也被国内的企业所学习。
实体店在上海开业后,Costco确实体现出超强的商品能力。无论是把奢侈品爱马仕包包当白菜卖,还是把茅台降价到1499元引流,都确实是一流高手所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8725.html
- 上一篇:Costco在中国能成功吗?
- 下一篇:如何踏上新消费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