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党的克星!揭秘新零售场景下的账户风险管理之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苏宁金融研究院
时下,新零售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大数据”反欺诈是新零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更进一步说,新零售下的“大数据”反欺诈管理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风控变得简单了,在拥有了海量的个人数据之后,对人的分析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普及,黑产份子的各种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他们的各种行为淹没在海量的普通消费者的数据中,导致对黑产的风控异常识别也变得更有挑战了。
综合近些年苏宁金融在风控管理上的一些经验,我们从垃圾注册防控、养账户群体的识别、盗卡盗账户防控等维度,来探讨新零售下的安全防护问题。
一
垃圾注册防控
垃圾注册防控是在用户进入系统时的第一道安全防控关卡。
互联网平台通常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如注册奖励等手段实现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用户注册的目的。对于厂商而言,各种优惠措施如果是给每个真实的消费者,属于一个双赢的局面:用户获得了实际优惠,厂商获取了大批量的真实用户群体。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总有黑产分子利用互联网的隐匿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批量的虚假账户注册,进而获取注册账户带来的利益。这样给用户和厂商都造成了损失:一方面,真实用户的注册权益被虚假用户挤占;另外一方面,厂商的营销目的因为海量虚假账户的注册而遭受损失。
垃圾注册的防控怎么做呢?其核心就是寻找其账户群体的规模聚集性。
互联网上的账户注册,都可以追踪到其注册的来源(IP地址),短时间内如果有大批量的账户在同一地址上发生注册行为,我们就能很快的锁定它们,并封堵漏洞。
例如,短时间内设置一个IP地址上的注册账户不能超过xx个。
同样,这也逼迫黑产分子进行垃圾注册技术的升级,即利用代理资源池IP地址列表来动态地变化账户注册的IP地址。
但是,当黑产分子利用软件控制每个IP上注册的账户数量时,以上的控制策略将很容易被攻破。黑产分子通过在每个IP上注册小数量的账户,分散多个IP进行(即代理IP资源池),依然能够实现垃圾注册攻击的成功。由此可见,简单的限制IP上的注册账户数量,无法防范和抵御垃圾注册的攻击。
这个时候,互联网厂商的防范垃圾注册的技术升级包括:
(1)识别IP的属性。通常代理资源池的IP和普通运营商提供给用户上网的IP是不一样的。
(2)寻找更为安全可靠的聚类算法。如时间密度函数算法,实现短时间内批量注册分组的识别。
(3)对注册权益的领取设置更为严格的条件。如需要实名认证来领取,这种措施也大大提升了黑产分子的成本。
二
养账户群体的识别
养账户群体识别是互联网电商的第二道防线。
当批量注册账户、防控漏杀的账户(黑产分子通过限制每个IP上注册的数量,以及拉长注册的时间,进而完成注册的账户群)成功进入电商账户体系后,他们会利用这些打入系统内部的账户进行如下的几种操作:
(1)针对注册新用户的权益进行变现,比如领取新人打折券、代用金等。
(2)通过养账户,择机进行营销薅羊毛。其中“养账户”表现为通过机器实现定期批量登录、浏览网页(模拟)等,伪装成为正常的用户,等待各种营销活动的出现。
(3)定期维护账户的登录、浏览,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商家的各种折扣信息。
(4)短时间内的定期维护账户,实现“白户”转为丰富造假账户,进行欺诈活动。
防范此类账户产生的危害需要聚焦一个核心点:“聚集性”。通常,此类账户都是黑产人员通过机器进行批量控制,因此其账户群体明显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如批量登录、批量打卡等。电商的反欺诈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各种技术,识别出聚集性规模账户群。
此类聚集性规模账户群存在的风险,随着不同的业务线,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潜在风险因素。例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养账户群体,通过规律的登录、购买的行为,会被系统认定是普通的账户群,因此借贷时,群体规模风险没有识别出,造成损失;而在传统电商领域,养账户群则可能对各种营销发券进行攻击,导致营销活动的损失。
举例来说,苏宁金融的养账户群体的识别防控用到了两类技术:
(1)大数据环境下的聚集性检测技术—— 综合不同的事件(各种具体的营销事件)、时间、IP地址、设备ID、手机号码等多维度信息,实现规模账户聚集性的识别;
(2)关系图谱技术——通过手机、收货地址、设备等多维度的信息关联,实现账户群体的发现。
三
盗卡盗账户防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729.html
- 上一篇:iPhone 11,好尴尬!
- 下一篇:十岁微博的新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