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规现金贷平台出清 黑中介年入千万时代终结
(原标题:不合规现金贷平台出清多米诺效应凸显 黑中介年入千万时代终结)
在多位互金平台风控人士看来,黑中介之所以还能有所“斩获”,主要是三个原因。
大量不合规现金贷平台被出清,令黑中介产业遭遇意外打击。
多位熟悉黑中介行业状况(即捕捉P2P等消费金融平台风控漏洞套取资金)的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前些年一些“骗贷”技术高超的黑中介轻轻松松就能实现逾千万的年收入,但如今能赚到200-300万元,已经相当“了不起”,甚至,有的还出现了亏损。
在他们看来,黑中介收入大幅下滑背后,一方面是互金行业监管趋严导致大量不合规现金贷、套路贷被迫离场,令黑中介套取资金的“对象”圈子大幅压缩。另一方面是近年越来越多大型消费金融平台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强化风控措施,迫使黑中介套取资金成本大幅提高且收益锐减,这门生意逐渐变得无利可图。
“以往,某些黑中介可以根据互联网网贷平台风控漏洞,虚构成百上千个虚假借款人信息套取资金。如今越来越多P2P平台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加之通过AI+地图识别软件检测众多借款人发出借款申请的地点是否一致,自动预警其中存在骗贷风险,导致上述套取资金做法无法奏效。”一位熟悉黑中介操作套路的大型P2P平台风控部门负责人直言。
不过,消费金融市场难免会出现“漏网之鱼”,比较常见的状况是,黑中介每虚构100个虚假借款人信息,依然会有2-3个“蒙混过关”,但大规模成功套取资金的几率正日益下降。
“目前我听说有些黑中介打算休息一段时间,甚至可能会转行担任消费金融反欺诈风控总监。”前述P2P平台负责人透露。
年入千万何至“入不敷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在大量非合规现金贷平台出清前,黑中介的日子相当“舒服”。具体而言,他们每天通过数十个IP地址,向不同P2P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发出大量借款人借款申请,每个借款人的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等方面都会存在细微不同。
“这在业界叫‘试错’,目的是洞察各个P2P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风控侧重点与漏洞盲点,一旦他们发现其中的风控漏洞盲点,就会有针对性地虚构大量借款人信息套取大量资金。”一位熟悉黑中介行业状况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当时有平台特别看重借款人的收入与职业,引来部分黑中介专门虚构大量“公务员”套取资金,一次性成功获取数十万贷款额。
在他看来,前些年很多技术高超的黑中介年收入超千万是相当平常的。不过,随着这些年大量P2P平台引入人工智能风控技术,以及互金行业监管趋严导致大量不合规现金贷与套路贷平台被迫离场,黑中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以往黑中介最喜欢盯住高利率现金贷套路贷平台骗贷,因为他们风控体系相对薄弱。只要有身份证与一定财务数据,几乎每10个虚假借款人借款申请总有2-3个获批,从而一次性骗取数万元。”前述这位知情人士透露,何况黑中介从不担心这些平台会找上门算账,因为后者的赚钱逻辑是高利率覆盖高坏账获取高收益。
然而,随着这些年监管趋严导致大量“714”、“55”等高利率现金贷套路贷平台被迫离场,黑中介的“生意”随之大幅缩水,不少黑中介空有高超“骗贷”技巧,却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因此,不少黑中介一度打算将骗贷对象转向大型P2P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但收效甚微。这主要是由于多数大型P2P平台引入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风控技术,导致黑中介以往虚构借款人信息骗贷的套路根本“走不通”。
于是部分黑中介干脆花钱组织几个村农户前往城市集体“申请贷款”,并约定获得贷款“三七”分账,但发现没几个农户最终申请贷款成功,反而农户进城的“开销”巨大,导致他们入不敷出。
“究其原因,是很多P2P等大型消费金融平台除了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还通过大数据模型了解到这批借款人可能在同一个地点集体申请贷款。加之地图软件很快显示这个地点又是贷款咨询公司等类似机构,那么平台风控系统会立刻预警其中存在集体骗贷隐患。”一位大型P2P平台风控部门总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
解决三大行业痛点遏制黑中介
尽管日子不好过,消费金融平台遭遇黑中介“套取资金”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