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盗版卖出1.5万件,光线还能做什么?
文 | 麻辣娱投,作者 | Wendy
票房48亿,衍生品销售额1500万,如此差别大的两组数据,也难怪媒体和业界人士盯着《哪吒之魔童降世》后置的衍生品开发了。对于爆款,我们总是期待它能更好,甚至能起到行业引导作用,也期待能够凭借爆款的热度,让一些沉溺已久的问题再次被关注。
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为了应对舆论压力,光线针对《哪吒》的衍生品开发问题,很快做出了反应。先是发布官方声明,抵制盗版和山寨产品,又火速抢注1800多个与《哪吒》电影有关的商标。
但这些措施,现在看来,都显得有点亡羊补牢。在失去了大腿阿里后,淘宝上,盗版《哪吒》衍生品正在疯狂畅销,其中单单是一个胸针就已经卖出了1.5万件。
光线对于《哪吒》的衍生品开发,真的,只能草草收场了吗?
01
中国衍生品到底有没有市场?
是的,在探讨《哪吒》的衍生品是否还有救之前,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衍生品到底有没有市场?
虽然,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毕竟,很多媒体在质疑《哪吒》时,拉出了整个国内的衍生品市场做垫背。
而假定衍生品在中国没有市场的话,大环境没有给衍生品提供生存和盈利机会,那么光线在《哪吒》衍生品开发环节的缺失就会变成一种理智的商业行为。
而事实上,并不是。
国内衍生品的开发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市场行情整体是向上发展的,没那么不堪。
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动漫IP价值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到2019年,我国动漫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935亿元。其中,内容市场规模占据百亿左右,其余部分都将由衍生品市场产值构成,这也就意味着动漫行业衍生品市场有千亿的产值空间。
而内容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百亿和千亿的规模比值之差,也与全球成熟动漫市场总产值的构成比例接近,即衍生品市场产值是内容市场的8~10倍。当然,这是一组还未实现的期待数据。
千万亿的衍生品市场规模,或许这组数据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国内观众和消费者对于衍生品的接受程度并不低。
8月27日,头部动漫制作公司奥飞发布2019年上半年财报,其营业收入最高的业务是玩具销售,6.13亿元,并且该项收入营业成本低,且稳定,毛利率为55.71%。
2018年,即使美盛文化的IP衍生品收入及传统衍生品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仍是公司营收的重要来源,两者合计实现营收3.7亿。
而早在2017年,“熊出没”系列的衍生品销售额就已经达25亿元。
2018年,迪士尼中国曾在启动会议期间,对外界宣布,在2017年平均每秒钟就有66件迪士尼授权商品在中国售出。
而《哪吒》的衍生品目前在淘宝上也十分畅销,哪吒卡通胸针,已经有1.5万人收货。遗憾的是,这是盗版而已。
或许,唱衰的负面报道总是更能引起关注度。但以《哪吒》衍生品开发的失利,否定了整个国内IP衍生品开发的成绩,则存在明显的以偏概全。
那么,光线在《哪吒》衍生品开发环节的缺失,是理智行为了吗?
可能更多的是无奈之举。
02
光线在衍生品开发上,有多无奈
衍生品市场有了,而光线面对《哪吒》衍生品开发前的种种不作为,则更多的是无奈。
有媒体曾探讨:哪吒为何干不过米老鼠。
这样的比较,无论是对于《哪吒》,还是对于光线,还是对于国内其他相对成功的动漫衍生品开发,不仅不公平,而且无意义。因为这种比较,就好似探讨,为何新生儿打不过“你爸”一样。
迪士尼在衍生品开发方面,完全是鼻祖级别的。
尽管拥有48亿票房的《哪吒》,以其当前的影响力已经可以称其为一个IP,但无论是从横向的多元内容形态衍生,还是从纵向的系列衍生来说,《哪吒》都还是一个新生儿。
《哪吒》能够成为一匹黑马爆款,打开中国国漫的大门,激活死气沉沉的暑期档,已经属于有功之臣。我们可以期待这匹黑马能释放更多动力,但要求这匹黑马插上翅膀上天,扶摇直上九万里,追上已经修炼近百年的“米老鼠”,则是苛求,除非这匹黑马变异成为鲲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