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如何不俗?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我们一边被要求创新和进取以应对激烈竞争;一边又时刻浸泡在泥沙俱下的超量信息中。于是,被这些信息左右的人们,难以抉择甚至坚守自我的思考。所谓创新,正是面对困境时独立思考的结晶。而那些独立思考者,驱动也划分着时代;思考,使得他们避免了泯然众人的宿命。
虎嗅联合宝马,共同采访了八位质疑成见、拒绝头脑惰性、坚持观点输出的时代先锋。如何能在这个嘈杂而动荡的时代,依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敬请期待。
“中国之美”究竟是什么?
张雷17岁那年,遇见了他大学时期的恩师,时年26岁的鲁晓波。那时候中国顶级的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还没有并入到清华大学,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着,眼界逐渐开阔的中国人,逐渐以“洋气”为时髦。
张雷回忆在一堂设计课上,鲁晓波老师的一句话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只要和美相关的工作,都是咱们的工作范畴。”鲁晓波对他强调说,无论时代如何改变,都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他当时就觉得无比自豪,因为工作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想想就兴奋。但是美,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中国文化之美?而作为设计师,如何将其展现?
带着这个问题,师徒二人先后留学海外,期间也进行了多项设计实践。回国后,热爱设计和教育工作的他们又分别与微软、IBM、波音等许多跨国公司进行设计合作,终于得到了那个既宽泛又简单的答案:和谐。
设计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要理解“和谐”这个简单的词在设计语境中的巨大意义,先要从设计的初心讲起。本质上,设计师的工作是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设计出一个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产品。
张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
在近30年的设计生涯中,张雷教授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是为波音飞机公司设计的轮椅。
这款轮椅由波音和清华美院合作的波音创新中心出品,在设计中几经波折。
以往,残障人士登机非常辛苦,他们在到达机场之后,需要先被抱上一个金属轮椅到安检口,然后因为金属轮椅过不了安检,需要在繁复的安检流程之后被抱上另一台普通轮椅,而普通轮椅无法通过飞机狭窄的通道,所以在登机时又要坐上一个和机舱座位平齐的专用登机轮椅。这一系列复杂而又缺乏尊严感的行为使得许多残障人士不愿出门。
苦思不得其解的张雷教授在一次去幼儿园接儿子的路上,看见孩子在塑料滑梯上玩耍,脑中忽然来了灵感。他设计了一款全塑料的轮椅,因为没有金属成分,可以顺利通过安检。而其尺寸又和机舱通道的要求相符合,且十分轻便,可以直接登记,使残障人士免去了多次更换轮椅之苦。
让残障人士的出行变得轻松愉快,这就是这项设计的真正意义所在。设计就是要解决问题,独特的解决方案源于独立思考。
“中国的‘非遗’一定要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无形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活着的人类财富”,其传承人在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之中,有显而易见的重要作用。
但作为传统中国之美的“非遗”曾经遇到了很多麻烦。在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进程之中,他们发现,这些源自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手艺,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欢迎。
在采访鲁晓波院长和张雷教授的过程中,我们也有类似的疑惑:一些年轻人逐渐看不懂诸如国画这样艺术的好与坏,那么再过些时日,是否我们无法在设计之中,感受到中国艺术之美?
“今天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鲁晓波院长解释他作为一个资深设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洞察:
在他看来,市场虽然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标准,但却是对于这些思潮的一个重要而公平的反馈。如果“非遗”项目无法打开思路,在市场层面存活,那么终究将被历史淘汰。
鲁晓波院长和张雷教授观察到,实际上许多非遗传承人都是淳朴而刻苦的。他们遇到的困难,更多源自思维和视野层面狭窄。而这正是清华美院所能提供帮助的地方。于是他们开始定期给非遗传承人们进行培训,不仅在技艺层面给出创新的指导,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致富的新思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8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