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04-01 娱乐要闻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文|北方女王


黄永玉十七岁那年,在玉兰花开的季节,流寓泉州,不知不觉转到了开元寺。

 

看到这满园春色,他索性窜上了树,乱摘一通。

 

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树下,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何摘花,心性狂傲的黄永玉回答道:“老子高兴要摘就摘。”

 

“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

 

“老子摘下来也是长得好好的!”

 

“你已经来了两次了。”

 

“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

 

“平常你干什么呢,还时常到寺里来摘花?”

 

“老子画画!唔!还会别的,会唱歌,会打拳,会写诗,还会演戏,唱京戏,嗳!还会开枪,打豺狗、野猪、野鸡………”

 

不羁少年站在花落香残的玉兰树下,弘一法师问其他话,他也是一口一个老子地回答。

 

漂泊多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黄永玉,尚有孩童般的赤子之心,流年过处,他的眼神依旧清澈,潇洒的恣意于江湖之中。

 

这个老头儿活得一如当年弘一法师圆寂前,留给他的那张纸条上写的话:

 

“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1924年7月9日,黄永玉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座浪漫的南方小城。

 

“肿眼泡、扁鼻子、嘴大、凸脑门、扇风耳、近乎丑。幸好长得胖,一胖遮百丑”,这是祖父对黄永玉的第一印象。

 

黄氏家族在凤凰县可谓是名望家族,他的舅舅是享誉中外的知名作家沈从文。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左:沈从文 右:黄永玉


母亲杨光奎作为当地女校校长,曾是第一个剪短发、穿短裙,并带着学生跳现代舞的新女性。父亲则是个真真的文艺青年,弹得一手好风琴。

 

黄永玉自小耳濡目染,自然对艺术有着特别的感知。

 

沿着沱江,踏着青石板,穿过小街巷,踯躅虹桥,凤凰城因为黄永玉的抒写,就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不知不觉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也早已成为游子心中没有陌生感的异乡。

 

回首黄永玉七十年的漂泊旅途,凤凰仅仅陪伴了他十二年的时光,但那却是他最难割舍的乡愁思绪。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1934年,黄家开始中落,原本担任男女校长职务的父母亲,相继离职。十三岁的黄永玉不得不离开家乡,只身来到福建投奔远房亲戚,就读于当时颇有盛名的集美中学。

 

在艺术上,他被称为天才,但在集美中学的时光,却是劣迹斑斑。他留级五次,因糟糕的成绩被迫终止学业,还得一外号“黄逃学”。

 

辍学那年,黄永玉年仅十六岁。在此后的整整五年里,少年开始为生活发愁,谋生成了头等大事,他的足迹遍布整个福建省。

 

当时国土沦陷,哀鸿遍野,他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第一份工作是在瓷器工厂当工人,没有薪水,只有免费的一日三餐。

 

直到1946年,他来到上海,生活才暂时安定下来,靠刻木刻维持生活。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多年之后,他回忆起当年的这段往事,曾经自嘲:

 

“布什说,他是因为在学校读书找不到出路,才当总统的。而我也是因为找不到出路,才当画家的。”

 

黄永玉虽然少小离家,但父母一直以来的开明教育,为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片难得的自由空间。

 

辗转多地,他的包袱里装的全是木刻刀、木板、书,有些老人家就说,你看这个孩子,他是带着书流浪的。


三年后,得到齐白石首肯的黄永玉,只身来到云南。走进美丽的路南县额勺依地区,成就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

 

他被阿诗玛的爱情与勇气所感动,用十幅木刻讲述了这个故事。作品面世后,也成就了他在中国画界的地位。

 

那年,黄永玉仅有32岁。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1947年,黄永玉来到香港,不久后便作为青年木刻家,在这里举办了生平第一个画展,但是在香港的声名鹊起,并没有带给他巨大的愉悦。

 

同年,哈佛大学向他递来聘请书,而此刻他一心只盼望回到内地,进入美术界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

 

在旁人眼中,他是个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的门外汉,经常受到讽刺冷语,黄永玉说:

 

“你放心,我五年以后,踩进你们美术学院!”

 

果不其然,五年后,中央美术学院破格聘请他为最年轻的教师。

 

平时上课,美院里四大传统艺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黄永玉样样都行。

 

一放假,他就拿着双筒猎枪,牵着狗上山打猎,完了回家,给太太加菜吃肉,吹个号拉个手风琴听。

 

有人说:“我们美院本来怪人就多,但是论骚还是骚不过你!”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彼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个让他施展拳脚的地方,后来竟遭到了莫名的痛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切都身不由己。1969年秋天,黄永玉被送往河北磁县的学校进行劳动改造。

 

不惑之年的他展望前路,如雾里观河,模糊不定。

 

旁人的悲观情绪没有影响到他,不自由的日子里,他除了看书,还用各种材料制作烟斗。

 

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生活在了不理智的时代。”

 

因为心气高,决不低声下气求饶,他每次都被打得遍体鳞伤。

 

四十四岁生日那天,他被两个青年用皮带打了224下,也一动不动,眼看着白衬衣变成血红色,鲜血沾在后背上,根本脱不下来。

 

面对妻子的心疼,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没有一蹶不振,只说了一句:

 

“我坚信世界不会一直这个样子。”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颠沛流离大半生后的黄永玉,已是年过半百,可那份童心依旧不改。

 

1995年,黄永玉回到祖国,回到家乡。

 

他辗转在湖南凤凰和北京之间,作画会友,建房子,过着属于自己的恣意生活。

 

有人说,这个世界因为有了黄永玉,才变得好玩一点。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黄永玉除了绘画、书法,对汽车也是情有独钟。


中国的第一部私人车就归他所有。家中的院子里,停满了各种跑车,他的最爱是一辆红色的法拉利。

 

有人觉得这是在炫富,黄永玉无奈说道:“我纯粹是为了好玩,跑车就是一玩意儿。”

 

在他生命里,“玩”才是正经事,有趣,亦是他半生行过的注脚。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九十岁那年,他给自己画了一张可爱的自画像。网友评论:这才是真正的大玩家,酷炫狂霸拽!

 

“岩板铺的路,小是小,比羊肠小道略宽一点,却是本乡子弟,到世界哪个地方去,迈出门槛的第一步。”

 

正在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也提上日程,写到四岁时就已经三十万字,可谓是鸿篇巨制。

 

黄老坚持用钢笔与稿纸一字一句地进行撰写,别的任何方式都不可以,那是属于他的坚持。

 

对于这个在外面的世界漂泊大半生的艺术家来说,岁月给这张妙趣横生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沟壑,但天真与率性却保留至今。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黄永玉当年在北京的家命名为“罐斋”,家里没有窗户,他在墙上画了一扇窗户,窗外还有树。

 

有一天,他光着上半身在家里画画,他的小孙女黄田见到此情此景后,跑到爷爷的面前,对他说:“You are very sexy.”

 

黄永玉就是这样一个性感的老头,与年龄无关。

 

别人说他老不正经,他回怼:“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

 

从绘画、文学、雕塑到建筑,黄永玉被称为“一代鬼才”。


1980年,黄永玉层曾为纪念死去的猴子,设计了一套猴票,后来成为翻了十五万倍的著名生肖邮票。

 

他最爱的是画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风骨,成为他一度逆境中的精神皈依。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晚年的他,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火里凤凰》、《比我老的老头》,诗集《一路唱回故乡》等。

 

有人称黄永玉为大师,徒弟们也想为他建立一个黄永玉画派,结果被他一通训斥:

 

“现在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

 

说罢,自己便仰天大笑起来,宛若一个老顽童,让人没有一点儿办法。

 

那双如同孩童般的眼睛里,又可窥见一种狡黠;那份平和与有趣,是岁月给的。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时尚先生”这个词对于当时83岁的黄永玉来说,不是去追赶每年每季的潮流,而是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骨永存。

 

头顶贝雷帽,叼着大烟斗,双手揣兜,眼神里满是狂傲的雅痞气息。

 

成年人的童心不是天真,而是看透世事后的从容与坦然。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鲐背之年,他不必再委屈自己,迎合大众潮流。对于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他也是好鹜有别,关于什么是艺术的生命力,他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透彻:

 

“让人没有距离感,让人高兴。”

 

回顾自己的一生,黄永玉由衷的发出这样的感叹:

 

“哎,都错过了。”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让黄永玉念念不忘的除了在湘西度过的童年时光,还有那些朋友们。

 

曾经,黄霑和林燕妮闹分手,公司破产无家可归,黄永玉去安慰黄霑:“失恋算个屁,你要懂得失恋后的诗意!”

 

黄霑哭笑不得:“你放狗屁,我上吊的心都有了,还能有诗意?”

 

两人后来成了生死之交,黄霑还给黄永玉写了句词:你是个妙人,是个少年狂。

 

多年后,黄霑仍充满感激:“当时全香港都希望我死!只有他来安慰我。”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2015年,息影20年的林青霞突然现身真人秀节目《偶像来了》。

 

大家不解:“林青霞都封神了,多少大导演请她拍戏她都拒绝了,为何去参加一个真人秀节目?”

 

后来林青霞说,她是受了黄永玉的“蛊惑”,才决定参加真人秀的。

 

那年,61岁的林青霞拜访91岁的黄永玉,向他请教艺术创作方面的事。

 

黄永玉答:“你呀,不够好玩,你要做个野孩子。”

 

在“大师多如狗”的年代里,我十分想念黄永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