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我付出30年青春,才有跟美国总统喝咖啡的机会!”
文|北方女王
1990年北京的冬天,分外寒冷。
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杨澜,只身来到央视参加《正大综艺》主持人选拔。台下评委看着她,不太友好地问道:“你觉得自己漂亮吗?”
面对此情此景,杨澜不紧不慢地回答:
“我不算漂亮,但也不丑,我觉得自己挺有气质的。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吗?”
凭借出众的气质与谈吐,她赢得了评委的青睐,也被上亿观众所熟知。
每一次出场都是略施粉黛,甚少修饰。端庄自持的面孔,恰到好处的微笑,温柔似水的眼神,是许多人对于杨澜的认知。
也正因这种温文尔雅的特质,让她长期以来与主流娱乐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不远不近地遥望声色犬马的名利场。
杨澜五十余载的人生,正如她曾说过的那般:
“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世界。”
杨澜身上被赋予了无数个标签:资深媒体人、知名主持人、慈善家、企业家、申奥大使、畅销书作家……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这些荣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真实的努力所得。
故事的开始要回到久远的五十一年前。
1968年3月31日,乍暖还寒时节,杨澜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都是大学老师,自小她便耳熏目染,喜欢读书,深知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方可得到。
从出生到十岁,她一直在上海的外婆家度过。
外婆颇为大胆,不仅不肯裹脚,还逃掉了父母包办的婚姻,独自到外地闯荡。当时梳着羊角辫的杨澜,在个性外婆的关怀下,慢慢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她自小就被严格要求,自上学起,即使是寒暑假,也要在家里读书学习。
在别的小孩疯玩时,她泡在题海里,随便出一道题,都可以知道在哪一页。
在许多人眼里,杨澜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1986年,她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四年后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杨澜在面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了《正大综艺》,开始与姜昆搭档主持节目。在这里,她发光发热,渐渐地寻到了自己的位置。
杨澜这个名字,在她主持《正大综艺》的那四年家喻户晓,甚至还凭借出色的能力获得了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3年,杨澜身为央视记者,作为申奥大使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700年前,马可波罗即将离去时,人们问他,你所描绘的那个叫中国的遥远而美丽的国度,到底是不是真的?
马可波罗回答说:我告诉你们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实际上,我能够在今天向诸位展示的,也仅仅是正在等候你们的北京的一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
这段动人的话语让大家记住了杨澜,也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可是最终申奥失败,这让她陷入了沉思。
“当时的我强烈感觉到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对外部的世界了解实在太少。人活这一辈子,我不想只做一个喉舌,还是希望对这个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没人知道,那时的杨澜,已经在内心做出了足以改变她一生的重要决定。
央视这个舞台是令许多女孩望尘莫及的巨大机遇,《正大综艺》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综艺节目,收视率也一直很好。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离开央视,出国留学。
随波逐流是弱者的惯性,主宰命运却是强者的选择。
从一开始,杨澜就不在意人生的得失,骨子里的清醒是她的某种宿命。
“如果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没有勇气去追求一把,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杨澜深知自己缺乏的是什么,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充实自己,期望成为更优秀的人。
有时,退一步,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杨澜辞去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后,独自远赴美国读书。经历了那漫长的夜晚,十几个小时横跨太平洋的奔波,她第一次感受到乡愁为何物。
身处异国他乡,她心无旁骛,安于简单的开始了人生的另一阶段,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一心读书。
每天学习到凌晨两点,夜深人静时偶然抬头,陪伴她的只有过道里的老鼠。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信手拈来,有的只是破釜沉舟般的投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8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