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AI 芯片很难被管制,海外市场值得期待
原标题:海康威视:AI 芯片很难被管制,海外市场值得期待
近日,包括富邦证券、东吴基金、海富通在内的42家机构对安防巨头海康威视进行了实地调研,海康威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黄方红、投资者关系总监蔡清源等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请问海康未来在美国或者欧洲市场的布局,特别是在明年关税进一步提升之后,我们会如何应对?
关于海外市场,在关税方面,我们在美国现有销售产品中大约25%被征收10%的关税,剩下的 75%没有在纳税清单上。
关于 2019 年 1 月 1 日以后,会有什么变化,我们也还在观察,主要取决于中美贸易战的演变。另一方面,海康也在考虑是否要在其他地方设置工厂来应对关税的变化,目前只有美国市场看到了关税变化,澳大利亚是否会出现增加关税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欧洲市场出现变化的可能性应该不太大。
关于国外供应链的问题,海康是否会面临美国市场前后端芯片供应商的压力?
关于供应链这块,有的人说美国有出口管控。事实上,技术出口管制是美国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体系里面针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技术有分门别类的管控,比如说,元器件需要在美国商务部申请 ECCN 号,根据元器件的技术会分出管控等级。
现在海康用的这些器件、技术都是一些普通的器件,并没有受到美国商务部特别的管制,不需要获得商务部特别的备案或许可,这是现在的实际情况。
大家问到很多关于未来 AI 芯片会不会受到美国的管制,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管制很难做。
比如说 GPU,GPU 的 ECCN 号属于 EAR99,是不需要特别管制的,只是个很普通的器件,因为它本来是做游戏显卡里面用的一个元件,没有特别的东西,只是个通用的平台。
再比如说 FPGA,FPGA 也是个通用的器件,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如果进行管制的话,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商而言就会面临着巨大压力。
回到芯片本身,随着 SOC 的发展,IP 开源可以交易,SOC 的开发变得比较容易, 带有 AI 引擎的SOC 发展很快,现在基于 SOC 的 AI 芯片也在陆续推出,这些发展也可能会反过来制约美国的出口管制。
如果美国采取更加极端的策略,那么众多在产品的设计上会优先选择非美国的元器件,长期来看对美国更加不利。
美国目前的政策,我们还不太看得懂。经过全球经济 一体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越来越协同,我个人判断,如果美国采取管控的政策会影响自身发展,会在长期对美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于上游芯片,龚总(龚虹嘉)投资了富瀚微,我们自己的资金也在做投资,中电海康的基金也投了一些相关的项目,公司在这方面的布局的思路是怎样的?
关于上游芯片这方面,海康定位还是自己不做芯片,跟伙伴进行合作。
由于中兴通讯的事件,大家对芯片问题特别关注,我们作为企业经营者,还是要非常理性和冷静,不能那么冲动。 龚先生投了富瀚微,中电海康投了 MRAM,海康威视自己作为投资方也投资了联芸科技。
但是, 芯片种类型号太多,产业链非常复杂,公司的产品线、产品型号种类也非常多,自己去做芯片的 话,也只能做一点点,解决不了我们的主要问题,这个产业是一个生态,我们更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让我们和伙伴的关系更加密切,彼此之间建立更好的信任。
AI 相关芯片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公司 AI 智能化的进度吗?AI 专用芯片出现后竞争的门槛是否降低?
大家关心 AI 芯片出来之后算法公司价值是否就大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比如,我们有了编解码芯片之后,真正能把产品做好的还是那些懂编解码技术的,在编解码产品上有专长的公司。
有了硬件引擎后,很多功能需要在新引擎上重新构建,很多工作是顶层的应用去控制和驱动下面的引擎,看哪些模块应该怎么运行,去实现哪些功能,不是说有了 AI 芯片,就能把产品做好。
不仅是 AI 的芯片,几乎是所有的芯片在应用的时候都存在巨大差异,打个比方, 用同一个芯片,一个公司做的的产品所耗的电流是 100 毫安,另一个公司做的产品所耗的电流是 70 毫安,那么芯片的功耗和产品的稳定性就不一样了,从 100 毫安到 70 毫安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这里面需要大量技术的沉淀和积累。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误导,似乎有了芯片就能把产品做好,没有了芯片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了,但其实并非如此。
阿里、华为的进入,对于国内业务的竞争格局有什么影响?海康预备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竞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1347.html
- 上一篇:2019年安卓旗舰第一芯片 高通骁龙855强在哪?
- 下一篇:谋杀微信者,无名之辈